彝藥“香果健消片”的故事
相傳一千多年前,烏蒙山麓一個彝族寨子,因自然條件惡劣而舉寨南遷,另尋理想的家園,彝民們在頭人的領導下,一路風餐露宿向滇南遷徒,在彝族火把節前夕來到個舊地界內安營扎寨,彝民們點起火把盡情狂歡,可第二天很多人肚子脹痛,腹瀉不止,身體虛弱,走不動路。此時,老管家看到隨部落遷徙的牛羊正在吃山間開著小白花葉子像馬蹄的植物。略懂醫道德老管家靈機一動,便命人采來這種植物煮水給大家喝。大人小孩服后逐漸康復,彝民們看到這里陽光燦爛,物產豐富,便定居下來,因為這種植物散發著異味,彝民們便叫它“雞屎臭藥”,后來的彝醫覺得此名不雅,便根據植物的塊根橫切面有形似蜘蛛網的紋路,取名為“蜘蛛香”。
明代的云南名醫蘭茂編著的?滇南本草?比李時珍的?本草綱目?還早問世142年。“蜘蛛香”也作為滇南的地道藥材收錄其中,并在滇南地區廣為流傳。
“蜘蛛香”后來載入?中國藥典?上時又被稱為“馬蹄香”。隨著時間的推移為擴大療效,彝醫們又將草果、糯米與“蜘蛛香”結合起來治療胃腸道疾病,逐漸形成了當地彝族獨特的民間醫藥驗方。
20世紀70年代,在周恩來總理關于“開發南藥”的指示下,云河藥業的前身國營個舊市制藥廠,組織調研組走村串寨,遍訪彝族鄉村醫生,廣泛收集、整理、研究彝族中藥秘方,按中醫中藥“君、臣、佐、使”的原則,依據當地彝族以“蜘蛛香”為主的民間驗方,注冊了“云杉牌香果健消片”,供應市場后獲得廣大患者的高度好評。
20世紀80年代,公司在原“香果健消片”含蜘蛛香、草果、糯米三味藥材的基礎上,又增加了有行氣止痛功效的中藥云木香,進一步科學地調整了各味藥的用量,開發出療效更好的現代化的健康消食良藥香果健消片。
個舊市制藥廠改制成為云南云河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后,為更好的傳承與發展中國南藥的特色民族藥物,云河藥業委托了中國中藥科學院中科院武漢病毒所等科研機構。對“香果健消片”的配方進行現代化藥學分析研究,發現蜘蛛香根莖中富含異戊酸、己酸及蒙花甙戊酸脂等藥用成分,有很好的促進胃腸動力、消食健脾作用,是一種純天然的綠色胃動力藥材,加上上乘的草果散寒除痞,云木香行氣止瀉輔以糯米補氣和胃,對于食滯胃腸引起的消化不良、嘔腐吞酸、食欲不振、小二疳積食、腹脹、腹痛、健胃消食的效果好,可與同類西藥媲美。
近年來,在中科院武漢病毒所基礎研究室、昆醫附一院兒科,昆明市兒童醫院的進一步臨床研究中發現了該產品有抗病毒的效用,可以進一步開發利用......當年古老神奇的“蜘蛛香”正在從彝藥的單方跨越時空,成為造福人類健康的現代化中成藥!